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命運為何會大不同?~談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自卑」與「自卑情結」~


       15年前我還在勒戒科病房當住院醫師的時候,看了許許多多進出勒戒病房多次的毒癮個案,然而,一對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讓我印象很深刻。印象很深刻的倒不是精神科醫師常討論的毒癮個案戒斷症候群,什麼時候會出現瞳孔放大、腹瀉、流鼻水等等,而是來自毒癮家庭的兩兄弟,命運為何會有這麼大不同?


       在勒戒科病房工作,顧名思義就是每天會遇到許許多多酒藥癮的個案,不管是那一類的酒藥癮個案,他們在住院期間總是多次向家人保證他不會再……,然而,一出院不久,總是又……。這樣的故事在我當住院醫師時,幾乎是每天都在上演。有一次,正在收集一位因為吸食海洛英無法自拔而多次進出勒戒病房的中年個案的病史時,當時對於學習心理治療有興趣的我,在收集完精神科相關診斷所需要的訊息後,就帶著好奇的心進一步的探問了他的生命故事。瞭解到他的家庭中,有一位吸毒進出監獄多次的老爸,而他的媽媽也因為受不了爸爸的暴力,在他幼稚園的時候就離開他與他的弟弟而去。然而15年過去了,我還記得他操著台語口音說的一句話「我有這樣的老爸,我有什麼辦法?」。當時的我,聽到這一句話,心中有許多複雜的情緒,也不太曉得我下一步該怎麼做會比較好?只好打包起這樣的疑惑,繼續向他的弟弟收集精神科所謂的side information。讓我訝異的是,他那小他一歲事業有成的弟弟也說了一句相同的話「我有這樣的老爸,我有什麼辦法?」,兩人唯一的差別,就是這位事業有成的弟弟是用國語回答這樣一句話罷了。


       15年過去了,回頭再來看這樣的一句話「我有這樣的老爸,我有什麼辦法?」,似乎阿德勒個體心理學中的「自卑」與「自卑情結」,給了我一個解釋這兩位兄弟,為何命運會有那麼大的不同一個很好的解答。


       阿德勒說:「一個人從小的生長環境,將會影響他的一生」。我們每一個人出生後,或多或少都有自卑感,出生時我們覺得我們幼小,需要大人的協助。也許你已經不記得自己曾經有過這樣的自卑感,然而,你我的的確確或多或少都帶著這樣自卑的感覺來到這個世上。這樣的「自卑」情緒人人都有,就像你每天也有喜怒哀樂的情緒一樣的正常。當自卑感生成後,人本然地回應了自卑感,渴望地從「缺陷」或「感到遜色」中努力追求自我的優越感。這個過程中,有部分的人能將這樣的自卑感,轉換成能讓一個人克服困難、向上奮鬥的動力,;然而,也有部分的人老是感覺到「比別人還差勁」的感覺,一次次地迴盪在「不如人」的無助感之中,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謂的自卑情節(Inferiority Complex)。嚴重自卑情結的人,為了要解決自己內心的不安,要不是掩飾自己的缺陷,逃離社群;就是努力地追求其他的滿足來遮掩自己的自卑感,這也就是阿德勒所說的「過度補償」現象。


       回頭再來看這對兄弟,同樣生長在這樣的破碎家庭的兩兄弟,也抱持同樣的信念「我有這樣的老爸,我有什麼辦法?」,但兩人的命運卻大大的不同,我想唯一最大的差別,那就是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所說的「勇氣」吧!身為助人工作者的我們,面對氣餒的個案時,如何協助他找回屬於他自己的勇氣,就變得是一個重要的話題了。下次再和大家分享,阿德勒個體心理學有哪些方法可以激發「勇氣」的藝術。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