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腦筋急轉彎》學阿德勒心理學:生命風格


孩子是極佳的觀察者,對環境很敏感,然而,他在事情的解讀上,卻是一個很差勁的解釋者。也就是說,每一位,孩子總是以他自己獨特的角度來看他周遭的世界。通常,事情發生的當下,腦中總有許多不同的想法在對話,然而,最後主導孩子的那個聲音,就是他慣用看事情的方法。

阿德勒將這樣看事情的角度,在還沒有成形固定前稱之為「私有邏輯」,定型後就叫做「生命風格」。所謂的「生命風格」指的是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我是一個怎樣的人),對世界的信念(這是一個怎樣的世界),以及他理想狀態。

因為孩子的前額葉尚未發展得很成熟,所以,在解讀事情時,常常就會做出錯誤的判斷,導致衍生出許多大人認為的錯誤行為。雖然孩子太部分的時間都不能很正確解讀,然而,這樣的體驗經驗,卻是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養分。

如果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行為時,此時,就需要你我適當的協助。這時候,阿德勒強調不要使用「處罰」或「稱讚」,要讓孩子能從經驗中學習,最好多多使用所謂的「自然的結果」「邏輯的結果」。(延伸閱讀:阿德勒個體心理學「自然」與「邏輯」結果於管教孩子之運用~親師諮詢~ 你瞭不瞭解,在管教上,阿德勒所謂「自然的結果」?
我們來一起看看這部片名叫《腦筋急轉彎》的電影,下面這一段大約一分鐘左右的電影片段,讓你可以很輕易地看懂阿德勒心理學中,一個很重要的觀念,「生命風格」的意涵以及它是如何被形塑出來。


影片中的主角名叫萊利,11歲小女孩,在她腦中有五種情緒表現形式,分別是樂樂Joy)、憂憂Sadness)、怒怒Anger)、厭厭Disgust)和驚驚Fear),這五種擬人化的情緒在萊莉的大腦總部中透過一個控制台影響萊莉的行為和記憶。故事情節在講述萊莉與家人遷居到舊金山後,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和心理變化。
在這一分鐘的電影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當萊莉看到爸爸與朋友對話後,爸爸因為與朋友約定的日期有改變,所以他選擇離開家去辦事。即便這樣日常生活再簡單不過的日常生活的一件事,但沒想到在萊莉的腦中,就產生很不一樣的解讀。
萊莉如何解讀呢?我們來拆解這段大約一分鐘左右的電影情節片段。
電影中,我們看到萊莉遇到這件事情的時候,她腦中「憂憂」這個內心的情緒,嘗試地說服自己說:「爸爸丟下我們,他再也不愛我們了 ,太哀傷了...」。這時,萊莉腦中的「樂樂」立即跳了出來,讓萊莉當下有一些疑惑,頓了一下。因為,她不想讓「憂憂」的這個情緒主導她自己。所以,她嘗試地讓自己浮現出一些快樂的念頭,例如吃披薩的經驗。
影帶中,她在「樂樂」的建議下,嘗試地邀請媽媽帶她去吃她喜歡的披薩。但,在購買披薩的過程中,「厭厭」在她的腦中,又闖了進來,因為披薩上有她不喜歡的花椰菜。當下,「厭厭」說:「夠了,我受夠了」。這時,另一個情緒「怒怒」也來參一腳,並且生氣的說:「真有你的,舊金山徹底毀了披薩」。
經過了這整個事件後,萊莉腦中會留下的記憶是什麼呢?我猜,你我都很清楚可以知道答案是什麼了。萊莉一定不會記得媽媽陪她去買她喜歡吃的披薩這樣的快樂的經驗,只會留下「憂憂」「厭厭」「怒怒」與她對話這些不好的記憶。而這些不好的記憶,在萊莉形成她自己的「生命風格」過程中,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至於是什麼影響?我們可以先來看看「阿德勒心理學」,是怎麼解釋一個人的「生命風格」的形成?從楊瑞珠教授的著作《勇氣心理學》當中的圖表(從「缺陷」到「優越」),可以讓我們很清楚地瞭解生命風格形成的整個歷程。

阿德勒認為,在孩子還沒有形塑出他自己獨特的生活型態之前,起初,他會帶著他自己的「私有邏輯」來與他周遭的人、事、物互動。在日常的生活發生的事件中,孩子嘗試地找一些證據來驗證自己的腦中的想法是對的,即便通常是錯誤的推論。如果這時候的他,沒有受到比較好的引導,久而久之,他自以為所謂「對」的觀察及推論,就會讓他形成屬於他自己的「生命風格」


阿德勒說,一個人的生活型態,大約是在4-5時就決定了。但是,近代的阿德勒學派學者們,則認為大約在
10歲左右才決定。我自己也比較同意後面的說法。
早年生活的環境,包括身體的遺傳因素出生序家庭氣氛管教等都會影響一個人的生活型態。

值得一提的是,當一個人在順境時,生命風格不是那麼容易被看清楚,然而,當一個人處在困境的時候,要觀察他的生命風格,相對的就變得容易許多
透過一分鐘的電影,你是否對阿德勒心理學中的「生命風格」多了一份瞭解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