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教你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的覺察~


偉任4/8應邀至四維國小,舉辦一場「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的講座。這次的講座,最主要的重點,並不是要讓來參與的爸爸媽媽來學習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的方法。
聽到這裡,你會不會被我搞混了呢?
明明演講的主題就是有關於「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那為何我還會說,這次講座的重點,不是要讓來參與的爸爸媽媽來學習如何「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的方法?
應該這麼說,想要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父母要做的,不是學了什麼方法來教孩子,而是說,爸媽在教養的過程中應該學會的是~~~父母的覺察,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教養中扮演的角色。唯有父母開始改變,才是教養孩子的第一步。
所以,4/8的演講,偉任將會和對教養孩子有興趣的爸爸媽媽,一同來談談,爸媽該要有哪些重要的覺察。
為什麼要談「父母的覺察」這一個議題呢?這和教養有什麼關係?
這幾年來,在親職教育的演講過程中,我常被詢問到的其中一個問題是:
「陳醫師,怎樣教養才是『完美』的教養?」
其實,世界上沒有理想型的父母,也沒有理想型的孩子,因此,就沒有所謂的「完美」的教養。在我們養兒育女的過程中,一定會受到許多的挑戰,身為父母的我們,只要能在有限的資源裡,盡己所能得做到最好,就可以了。
還記得阿德勒告訴我們,要有接受「不完美」的勇氣,這樣的概念,在教養的過程,也是相當的重要。
要如何能在有限的資源裡,盡己所能得做到比較好?也能夠接受「不完美」的勇氣,當中,一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需要「父母的自我覺察」
教養孩子該學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到我們並不是在培養一個「迷你版」的自己。因為我們經常不經意的將自己的想法與期待,投射到我們孩子的身上,而不是去滿足孩子他們個別的需求。
舉個例來說,如果父母在某件事情做得很成功,不知不覺的我們可能也會期待孩子跟我們一樣的表現;如果父母在校的成績十分優越,我們可能會暗自的希望孩子也能成績出眾。反過來說,如果父母早期在校學要表現不佳,出社會後生活困苦,有可能我們害怕孩子會走上我們的後塵,於是乎,我們千方百計用盡心力來設法避免這個我們想像中的害怕。不管是上述的哪一種可能,其最終的結果都是朝著養成一個「迷你版」的自己。
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要做的,是依據孩子的需要來調整教養的方式,而非將他們塑造成我們所需要的樣子。
我也是兩個孩子爸,是位醫生、也擁有博士學位,在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中,時常要提醒自己,要區辨自己的管教目的?
是在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還是在協助孩子長大能養成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如果是後者,那我要扮演的角色就是幫助者,而非介入者
對了,順便和大家分享在這幾年,我被邀請做親師諮詢經驗的發現。從這些經驗中,不難發現許多親子關係不佳的源頭,都是來自於父母想要單向的掌控,而忽略了與孩子雙向的理解。如果父母能找回真實的自己,才能與孩子有適當的連結,「父母的覺察」就很重要。
有一句話,我覺得很不錯。
「孩子,是啟動我們轉變的靈性導師」
其實,親子關係存在的其中一個目的,就是要讓爸爸媽媽有機會來審視自己,面對真實內在的自我。有時必要的時候,還需要造訪自己的原生家庭,為何自己會有這樣的生命風格?讓孩子改變偏差行為的唯一方法,就是身為父母的我們必須有更好的覺察。(延伸閱讀:教養孩子,第一步需要是增進自我覺察能力~父母「正念」練習~)。
至於父母在教養的過程中,要有哪些覺察呢?「阿德勒心理學」提供了父母一些覺察的方向,教養的過程中,父母需要時常覺察自己是否能做到「不可以稱讚」「做到課題分離」「讓孩子去體驗」?這樣,就比較容易教養出一個帶有獨特心靈生命的孩子,而不是「迷你版」的自己。倘若我們缺乏覺察,孩子的成長過程就很容易付出慘痛的代價。例如:過度保護、過度溺愛、出現慈悲的專制、孩子被貼標籤、也可能服用過多的精神科用藥等等。
4/8四維國小的演講「培養出積極有責任感的孩子」,想要和來參與本次活動的爸爸媽媽,談談如何做到「不可以稱讚」、「做到課題分離」、「讓孩子去體驗」這三個身為父母的我們,很重要的覺察。
期待能帶給這次來聽講的爸媽最好的禮物是「去看見」,真實地看見孩子跟我們是分開的兩個獨立個體。相信身為父母的我們,一旦能開始有所覺察,便會重新設計我們與孩子的互動方式喔!

心晴工坊(點選此連結,可依主題搜尋站內文章)

首頁:部落格總覽(點選此連結,可快速瀏覽本網站文章分類